“趕大營”的武清商人
「本文來源:今晚報」
“趕大營”,歷史上也稱作趕西大營,是指光緒元年時,以天津楊柳青商人率先發起的為支持清政府收復新疆的大規模軍事行動提供服務的商貿活動。天津商人為謀生起見,帶上本地產品、藥品及生活用品,邁開雙腳從渤海之濱走到陜甘,然后追隨著大軍進入新疆,并將現代文明理念及物質文明帶到了新疆,從而開辟了一條從渤海之濱到新疆的商路。
清末教育家溫世霖的《昆侖旅行日記》對津商西行做了記述。并把 “趕大營”武清商人稱為老鄉,主要源于武清與楊柳青毗鄰,各種交往致使“趕大營”隊伍里有不少武清人,再有就是溫世霖的外祖父家就是武清梅廠徐家大戶,所以此行他十分關注于這方面的記載。
溫世霖(1870—1935),字支英,天津人,清末秀才。在天津創辦天津普育女子學堂,并任《醒俗報》總編輯,鼓吹新政,曾參與直隸自治研究總所設立。1910年為解決津浦鐵路停車場事件,溫世霖率領學界同學會學生三千多人向督署請愿,觸怒直隸總督,以擾亂地方罪遣戍新疆。辛亥革命后始返天津,曾一度東渡日本,參加同盟會。后當選為眾議院議員、國會議員,以及孫中山的廣東軍政府參事。后返回天津,從事社會公益事業和興辦教育等活動?!独雎眯腥沼洝肥加谒?911年1月7日在天津被捕,止于1911年5月31日抵達戍所迪化。
這份彌足珍貴資料的發現,為“趕大營”武清商人史料的收集、研究、整理提供了翔實的線索。
標簽:   武清 趕大營